推动支部党建与业务工作深度融合 引导党员教师服务新时代江西基础教育改革发展——江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工第一支部“样板支部”建设典型案例

发布者:学院网发布时间:2022-03-19浏览次数:10

2020年以来,江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工第一支部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党建+”工作理念,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不断健全工作体制机制,不断优化“党建业务三融合工作法”,推动党支部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的提升,引导党员教师服务新时代江西基础教育改革发展。

一、聚焦教师教育研究,实施卓越教师培养项目,全面提升师范生人才培养质量

教工第一党支部坚持立德树人,不断挖掘党建与人才培养的良好结合点,组织支部党员聚焦教师教育研究,强化教师教育本色,着力做优师德引领的教师教育研究品牌。实施卓越教师培养项目,通过持续打响学业和德育双答辩,开设师德体验活动优质课程,推动以师范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变革,开展规范化的实践教学。

2020年以来,支部党员在核心期刊上发表《指向深度学习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探讨》《有效的家校合作如何在班级产生》《幼儿园教师学习素养水平调查与差异分析》等20余篇高水平教师教育研究论文。支部党员教师通过课堂教学、师德体验课、高质量的第二课堂活动等途径将研究成果应用到人才培养中,努力将学生培养为师德优秀、理论扎实、教学基本功过硬的师范生。学院一批学生在支部党员教师的指导下获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一等奖,第十七届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大赛江西省一等奖,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二、三等奖,江西省作文写作大赛一等奖等各类国家级、省级奖励30余项。部分2020届、2021届毕业生在支部党员教师的指导下考取国内著名高校研究生。录用到江西省直机关保育院、广东南海双语学校等单位的毕业生深受好评。

二、聚焦基础教育研究,推动产学研一体化,全面支持江西省基础教育改革创新

教工第一党支部出台激励机制,引领支部党员根据专业特长和兴趣爱好聚焦基础教育研究,不断探索基础教育改革发展规律,推动产学研一体化不断提高研究成果质量和创新水平,进而全面支持江西省基础教育改革创新。

2020年以来,在教工第一党支部的持续推动下,支部依据党员的学科方向和业务特长,选聘了一批研究人员组建为基础教育团队,团队成员结构合理、责任明确。在党建引领之下,支部基础教育研究团队得到滋养并茁壮成长,支部党员频繁协作、团结互助,团队合作得到最大优化。支部党员万文涛、裘指挥、孙锦明、邓亮等团队成员依托江西省教师质量监测、评估与服务协同创新中心和江西师范大学基础教育研究院等科研平台,紧盯基础教育发展趋势研究,产出了一批理念先进、符合基础教育发展改革规律的教材、著作和论文。其中,在万文涛的带领下,团队成员主编或参编基础教育类教材20余本;邓亮发表的论文《农村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项目化教学的探索》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2021年,在教工第一党支部的支持下,党员教师主持或参与江西省教育科学优秀成果奖和江西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申报,成果颇丰。万文涛主持申报的《超循环生态系统理论视野中项目化教学设计范式的理论构建与实践探索》和孙锦明参与申报的《语文课例研究“三坊一体-梯级递进”模式构建与协同实践》获江西省第十七次教学成果奖基础教育类特等奖。孙锦明参与申报的《多元一体、汉藏融合、家国认同:南昌十七中35年西藏班教育经验》和邓亮参与申报的《课程化、规范化、专业化:基于本土文化的研学实践教育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分获一等奖和二等奖。孙锦明的《中小学学科建设模型的理论构建与实践探索》和邓亮的《薄弱学校文化变革研究》研究成果分获江西省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和三等奖。

三、聚焦“双减”政策研究,开展理论研究与对策建构,探索“生·”教育理念导向的区域教育改革协同实验

教工第一党支部积极关注教育热点问题“双减”政策发布后,立刻组织支部党员孙锦明等开展理论研究与对策建构,形成专题学术报告《从“五育并举”到“五育融合”——“双减”背景下的学校教育发展取向》

报告主要分为方向和方法两个模块“方向”模块主要聚焦“从‘五维’到‘五育’”的探讨,深度阐述德、智、体、美、劳的实然状况与应然取向,提出“双减”背景下的教育领导者与学校管理者应树立“新德育观”“新智育观”、“新体育观”“新美育观”和“新经验观”。“方法”模块主要聚焦“从‘五育并举’到‘五育融合’”的探讨,围绕“五育融合”理念范导下的培养过程提出四大观念——“大课程观”“大教学观”“大教研观”与“大先生观”。此外,还澄清了一些概念或观念上的误区,对“双减”背景下的学校教育发展具有正本清源的指导意义。

截至2022年2月,报告已面向江西省十一个地市30个县市区开展大型公益巡讲活动,线上线下30000余师生从中受益。同时,支部在江西省选取1至2个县区开展区域教育改革协同实验,为“双减”教育政策的持续落地实施提供实践范例。